
在世界外交舞台上,中国外交始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外交政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是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智慧结晶,是历史长河孕育的处世之道。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三大全球倡议,中国外交政策的每一次重大创新,都折射出独特的中国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特征。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这种文明形态决定了中国人重视稳定、珍视和平。孔子倡导"和为贵",孟子说"仁者无敌",老子讲"上善若水",这些思想精髓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国历史上曾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从新中国成立,中国就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文化基因的生动诠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获得独立的新生国家渴望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与此同时,冷战阴云笼罩世界。在此背景下,中国领导人首次完整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在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创举。1955年,20多个亚非国家跨越山海,相聚万隆会议,在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倡导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今年是万隆会议举办70周年。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从亚洲走向世界,成为开放包容、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为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和执政党党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大国。中国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五核国中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面对动荡不安的世界,中国始终为和平奔走,为促谈努力。从斡旋沙特与伊朗“握手言和”,到促成巴勒斯坦内部各派别实现历史性和解,中国为国际社会有效搭建对话协商平台,壮大和平阵营,形成和平声势。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的先辈经过浴血奋战赢得了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人类历史黑暗的一页,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这一胜利来之不易,和平值得倍加珍惜。中国走和平道路,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中国基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人性格中有着强烈的担当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等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兴亡而奋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华文明滋养孕育的智慧果实,是中国人担当意识的集中体现。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霍金先生提出“平行宇宙”猜想,埃隆·马斯克构建火星移民计划,都希望在地球之外找到第二个人类得以安身立命的星球。然而,这个愿望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至今还是个未知数,地球仍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面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公共卫生危机层出不穷等全球性挑战,如果奉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采取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老一套办法,结果必然是封上了别人的门,也堵住了自己的路。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对“天下为公”理念的现代诠释,更是在全球化时代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思考和积极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各国命运与共、利益共生、责任共担,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理念超越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化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倡导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展现了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天下为公”的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是“天下为公”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展现了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使命担当和对人类共同未来的美好愿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强调在追求个人成功和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利益,帮助他人实现发展目标。这是一种推己及人、兼善天下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理念之一,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追求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价值观。“一带一路”倡议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立己”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的扎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技术。中国深知,只有自身强大,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立己”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提和基础。“达人”体现了中国“兼济天下”的胸怀。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自身的发展经验、技术和资源分享给沿线国家,帮助这些国家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增长、提升民生福祉。坦赞铁路成为东非交通动脉;匈塞铁路大大缩短两国间通行时间;中老铁路让老挝由“陆锁国”变成“陆联国”;雅万高铁跑出东南亚“最快速度”;蒙内铁路对肯尼亚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中国还与沿线国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共同创建成立了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图书馆联盟和美术馆联盟等合作平台,广泛开展“欢乐春节”“你好!中国”“艺汇丝路”等品牌活动,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从“立己达人”的共赢精神出发,中国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紧密结合,既实现了自身的发展繁荣,也助力沿线国家共同进步。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生动范例,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也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亮点。中国人历来追崇并践行和衷共济、风雨同舟,这在中国外交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失序、增长失速、发展失衡、治理失焦。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外交始终深植延承和衷共济等优良传统,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倡议。三大倡议紧密相连、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开出“三剂良方”,同零和博弈、强权政治等陈旧思维形成鲜明对比,是对和衷共济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了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和超越,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发展优先,针对人类生存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等问题,有效回应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需求,为推进全球发展事业和世界发展合作指明了方向,携手各国人民共同走上现代化的坦途大道。全球安全倡议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针对战争与冲突、和平与稳定等问题,明晰了全球安全治理的实践路径,既为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性安全挑战提供了科学指南,也为解决当前地区热点问题和地缘政治冲突贡献了可行方案。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针对隔阂与误解、包容与互信等问题,推动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让全人类共同价值真正成为各国人民共同接受并普遍践行的国际共识,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不竭动能。三大倡议提出以来,得到广大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和许多国家的赞许推崇。中国愿做落实三大倡议的“实干家”与“行动派”,将继续推动三大倡议落地扎根、开花结果,推进全球发展事业,探索和践行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深化文明对话与治国理政等交流,进一步凝聚起各国人民共同建设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动力。 中国外交重诚信。中国历来讲究言必信、行必果。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说过的话、承诺的事,一定会做到,一定会兑现。我们提出要建设“一带一路”,就持续推进;提出要中非合作,就稳步开展;提出要解决贫困问题,就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恪守政治承诺,忠实履行责任义务,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了稳定性和确定性。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履行承诺的成绩单已经摆在那里,我们还会继续向人民、向世界交出更好的成绩单。中国外交讲道义。中国不畏强权、维护正义,始终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坚定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立场和政策,说公道话,办公道事,积极为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维护和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中国文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外交没有霸权基因、扩张冲动,从不为一己私利胁迫任何国家。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不能把一个或几个国家制定的规则强加于人,也不能由个别国家的单边主义给整个世界“带节奏”。多边主义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路径。大家的事要大家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中国外交重情谊。中俄关系的高水平发展不仅建立在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基础上,更以情感和道义为纽带,使其更具韧性和持久性。中俄建立了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展现了高度的政治互信,为国际社会树立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有力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同乘高铁、制作煎饼,共庆生日、观赏球赛,畅游涅瓦河,相聚冬奥会。两国元首之间的深厚友谊不仅续写了中俄世代友好的生动篇章,更转化为推动中俄关系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外交始终保持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特色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于中国人民的历史实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现了情感的温度,体现了道义的高度,承载了历史的厚度,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外交理念将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